2025年4月以来,国际黄金价格如过山车般剧烈震荡,伦敦金现价一度突破每盎司3500美元的历史高位,随后又迅速回落至3300美元附近。这种高位波动不仅牵动全球投资者的神经,更在香港引发了一股抛售潮——许多早年低价购入黄金的市民蜂拥套现,赚得盆满钵满,但狂欢背后,市场分化的风险与泡沫的隐忧也逐渐浮现。
抛售潮:从“压箱底”到“赚翻天”
在香港中环的忠记金行,连日来排队的市民络绎不绝。4月22日,黄金回收价一度达到每两3.06万港元(约合每克816港元),较2024年初的每克约500港元涨幅超过60%。一位市民手持1970年代以每两800港元购入的黄金,如今以37倍的价格卖出,净赚逾百万港元。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3公斤重的“金兔”变现超200万港元,早年购入的小克重金条获利数倍……黄金的保值属性在这一轮行情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场抛售潮的背后,是投资者对“高位锁定利润”的迫切心态。中山大学金融投资研究中心专家指出,金价短期暴涨后,市场担忧美联储政策转向或地缘局势缓和可能导致价格回调,部分人选择“落袋为安”。与此同时,香港金店的黄金回收量激增。以金雅福为例,其3月至4月的回收量同比飙升96.33%,部分门店单日回收量突破1.5公斤。
#### **市场分化:抛售与抢购的“冰火两重天”**
与香港市民抛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消费者赴港“抢金”的热潮。由于汇率和税率优势,香港品牌金饰价格普遍比内地低每克80-130元人民币。以周大福为例,4月香港足金饰品折合人民币约807元/克,而内地同期价格高达886元/克。不少内地游客专程赴港购买婚庆“三金”或投资金条,甚至有人排队三小时只为购入心仪款式。
这种分化反映了黄金市场的复杂逻辑:一方面,高位抛售者看中短期收益;另一方面,抢购者则基于对长期避险价值的信任。摩根大通等机构预测,受逆全球化加剧、央行购金持续等因素推动,2025年金价或突破4000美元。然而,消费端已显疲态——上海黄金交易所一季度黄金出库量同比下降35.7%,高价对实物需求的抑制效应逐渐显现。
#### **风险警示:狂欢中的理性之声**
尽管市场情绪高涨,专家普遍呼吁警惕风险。香港金融分析师王红英指出,当前金价已脱离传统基本面支撑,投机资金主导的波动性显著放大,单日振幅频繁超过2%,追涨杀跌可能引发巨额亏损。此外,部分投资者通过信用卡套现或贷款加杠杆炒金,一旦价格回调,将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从宏观层面看,黄金的飙涨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紧密相关。中美关税战升级、美联储政策摇摆、中东局势动荡等因素,均推升了避险需求。但若这些风险缓和,资金可能迅速撤离黄金市场。南华期货分析师夏莹莹提醒,历史上金价短期暴涨后往往伴随深度回调,投资者需关注技术面超买信号及政策动向。
结语:黄金的“两面性”与投资智慧
黄金既是避险的“安全港”,也是波动的“双刃剑”。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性参与需把握两点:一是区分投资与消费,金饰因高工费难保值,金条或ETF更适合长期配置;二是避免盲目跟风,采用定投或分散策略对冲风险。正如香港金店老板翁乐滨所言:“黄金能换粮,但疯狂时更要捂紧钱袋。”在市场的喧嚣中,保持清醒或许才是真正的“黄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