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月26日),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中国版正式推送,但这场技术盛宴却以戏剧性反转开场——首批测试车主实测显示,系统因频繁违规导致12分驾照分被扣光。这场“智驾滑铁卢”不仅暴露了跨国科技巨头本土化适配的短板,更引发关于自动驾驶责任归属的全民大讨论。
一、违规实录:12分如何被“智能”扣光?
-
红灯当绿灯,直冲不犹豫
杭州车主王先生实测显示,FSD对特殊信号灯识别率极低。在左转绿灯、直行红灯的分离式路口,系统误判为全向通行,连续闯红灯2次(每次扣6分)。北京测试中,悬挂红灯笼的灯杆也被误认为红灯,导致无故急刹引发追尾风险。
-
实线变道如“跳格子”
上海车主李女士十分钟内记录到4次压实线变道:包括普通道路实线并线、匝道口碾压导流线等,累计扣分达12分。系统遵循北美“转弯前61米可借非机动车道”规则,却违反中国交规,频繁驶入公交专用道。
-
导航失灵酿险情
在北京西直门桥测试中,FSD三次试图拐入科研院所大院;大山子路口误将非机动车道识别为主路,上演“汽车骑上人行道”惊险画面。
二、技术困局:纯视觉方案遭遇“中国结界”
-
数据训练的先天缺陷
马斯克承认,FSD仅依赖公开视频进行模拟训练,未建立中国道路数据库。这导致系统对多元信号灯(识别错误率63%)、临时施工标识(识别率37%)等中国特色元素“水土不服”。
-
算法逻辑的跨文化冲突
北美版FSD的“博弈型驾驶”在中国演变成危险操作:无保护左转时过度礼让引发后方鸣笛催促;环岛内“抢行”策略不符合国内让行习惯。
-
硬件迭代的滞后枷锁
中国版FSD仅支持HW4.0硬件(2024年2月后出厂车型),而北美已兼容HW2.5以上设备。上海数据中心无法直连美国超算,算法迭代比北美慢3-6个月。
三、责任迷雾:该罚AI还是罚人?
-
法律真空下的监管难题
现行道交法规定,L2辅助驾驶事故由驾驶员担责。但FSD的“类人决策”特性模糊了责任边界——北京交管局已启动专项研讨,或将引入“智驾行为黑匣子”作为定责依据。
-
车主的“监管悖论”
实测数据显示,FSD平均每10分钟需接管1.2次,远超宣传的“轻松监管”。车主陈先生吐槽:“盯着方向盘比手动驾驶更累,稍不留神就违章”。
-
保险理赔的灰色地带
平安车险透露,已接到3起FSD相关出险报案,但因系统操作日志加密,难以判定责任比例。行业拟推出“智驾险”,保费或上浮20%。
四、行业震荡:中外智驾开启“贴身肉搏”
-
本土品牌的“防御反击”
华为ADS 3.0、小鹏XNGP 4.0借机推出限时免费政策,直击特斯拉6.4万元高定价软肋。蔚来更宣布NOP+终身服务费降至2万元,仅为FSD的31%。
-
监管层的“技术主权”觉醒
工信部拟出台《自动驾驶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要求所有在华运营智驾系统必须建立本地训练集群。这或迫使特斯拉追加50亿元在华数据中心投资。
-
消费者的理性回归
某垂直平台调研显示,72%潜在买家暂缓选购FSD,转而选择本土车企的“高性价比智驾”。特斯拉门店客流虽增38%,但转化率下降21%。
结语
当马斯克在X平台转发中国博主测评时,何小鹏同步宣布XNGP 4.0终身免费——这场智驾对决早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中美科技博弈的微观镜像。FSD的“扣分门”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自动驾驶的终极战场上,没有全球通用的解决方案,只有深入骨髓的本土化重生。正如网友戏言:“强龙难压地头蛇,智驾先得懂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