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就该喝茶遛鸟享清福,为啥非得去趟‘兼职浑水’?”安徽退休干部汪文庆的“兼职门”事件让人一头雾水。本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他却因为违规兼职被处分,还搭上了党籍和退休待遇。有人觉得冤:“不就是找个事做嘛!”但真相没那么简单,这背后是权力的余温作祟,搅得市场秩序一片浑浊。
汪文庆的事,不是孤例,而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现象。退休后,他打着“发挥余热”的幌子,干起了实则靠权力余威捞钱的买卖。公务员法里明确写着“未经批准,不得兼职领报酬”,可有些人偏偏当它是耳边风,结果汪文庆的“余热”没发挥好,反倒成了“烧锅糊”的翻车典型。
事实上,像汪文庆这样违规兼职的退休干部并不在少数。企业为什么热衷于请这些人?图的是他们的“智囊”能力?恐怕更看重的是他们手中那些还未完全散尽的“关系网”。这哪是发挥余热,这分明是用权力“炒冷饭”捞油水。
退休干部兼职热,其背后是一条权力变现的灰色链条。许多企业打着“顾问”的旗号,表面上是想要经验加持,实际上是盯着那张“人脉地图”。顾问费高得离谱,背后交易却低调得很,甚至不乏暗箱操作。高校讲师、公益机构理事……这些身份听起来文雅高端,实则可能是灰色收入的掩体。
这种“权力余温”侵蚀市场的公平规则,让靠实力竞争的企业一再受挫。你拼死拼活优化产品,却敌不过别人花钱买人脉的“捷径”。这种扭曲的市场生态,无疑是在削弱行业活力,给经济健康埋下隐患。
汪文庆之类的“余热现象”能屡禁不止,跟监管困境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权力本身具有惯性,就算离了职,余威仍在;另一方面,现行的监管体系对这种隐形行为总是力不从心。就拿兼职顾问费来说,企业账目上可以写成“咨询费”,谁能一眼看穿里面藏着的猫腻?
虽然早在2014年,中央就针对违规兼职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但这种现象依然花样百出。要想彻底斩断权力尾巴,显然光靠专项行动不够,需要更长效、更扎实的制度设计。例如建立退休干部兼职审批透明化机制,严格公示兼职收入来源,甚至设立跨部门监管联动机制,从源头上卡住违规的可能。
退一步说,“权力余热”之所以有市场,还得追溯到我们社会对权力的深度迷恋。企业为了捷径不惜花重金买人脉,退休干部则利用权力尾巴变现,表面上是“双赢”,实际上是对市场法治精神的深刻消解。
最受害的,终究是普通人。企业攀权力的捷径,意味着更多资源被不公平瓜分;而规则的破坏又让市场秩序变得愈发浑浊。你以为这些权力交易离你很远?其实,它可能早已渗透到你的日常消费中。没有了公平竞争,你我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可能承担着因潜规则导致的高成本。
汪文庆的“兼职门”,提醒我们警惕权力黄昏下的利益黎明。当权力的余温成了市场的隐形杀手,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余热发挥”的边界?制度需要扎紧篱笆,个人也该守住底线。只有斩断权力的尾巴,市场才会回归晴朗的天。至于那些还幻想着靠余温捞钱的退休干部,也许该问问自己:你“发挥”的究竟是余热,还是“余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