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城乡网! |
发布时间: | 2024/8/26 11:24:07 | 人气: | 376 |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按照时间计算,每年8月23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就会出现“处暑”。
处暑这个节气的名字由“处”和“暑”两个字组成,“处”的意思是停止、止住,而“暑”的意思就是夏天的意思,所以通过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为,夏天的炎热,已经停止了。
古代人通过观察天上的星象变化来论证季节的变化,一方面助力于农事的开展,另一方面也通过农谚将季节变化与气候变化总结成一些非常有用的“口诀”,让无数人受益匪浅。
“处暑在头,九月穿袄;处暑在尾,九月穿单”,那处暑到底是哪天呢?
尽管处暑这个节气在古代的时候就有用,但是古人通过天象看处暑的到来过程和我们现在观察到的过程是两种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有些人幸灾乐祸认为古人的方法是错的。
其实不然,古人通过观察天上的北斗七星来确认处暑到来的时间,由于北斗七星是中国乃至世界五大星群之一,它的光亮是非常好辨认的,并且它的位置也相对固定,所以才会被用作论证季节变化的一种工具。
北斗七星最南部的星点叫做天枢,而正好和它正对着的,是名叫天璇的这颗星,综合宋朝诗人的一句话:“一段中秋一段晴,两轮双影交相省”,结合当时阴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北斗七星,正对着天枢和天璇的这两个星的位置,南部有一个月亮。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夜晚,可以看到正好有着亮堂堂的一弯新月照着南部位置,这显然就是南边的位置某个地方正在经过满月向新月交替的过程。
而随着这弯新月慢慢变成一个漫圆明月,这就代表着正对着南方月亮这个位置的天璇和对应着它的天枢,也正在慢慢由上升变成下降,到了八月底这个时候,北斗七星的位置就会由之前的横排变成竖排。
这也是北斗七星最著名的形态,但是八月二十四号当天,如果把视线放眼北斗七星区域的话,就长度从这样的竖排变成横排,虽然古代人没有现代人先进的望远镜,但是肉眼看这样的巨大天体变化也足以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震惊。
所以古人对这一天倍感好奇,于是就调查得知,被这两个大日子正对着的地球上的南边地区,在阳历二十四号这天下午也迎来了降温天气,就是夏季温度逐渐降下来,而秋季温度逐渐上的过程。
这样一来,雷陡然消失、鹰高飞低以及草木逐渐变黄等现象第一时间就被人们发现了,这些现象当然就是“处暑”的三候了,现在大家对于处暑到来的观察成果已经有了了解,下面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处暑气候特点以及相关农事。
首先说一下其中一个农谚:“处暑前后八九天,一场秋雨一层凉”,这句话从民间流传至今,但是和古人相比我们不一定能理解其中之意。
实际上,“八九”指的是八月底九月份的时候,对于农民来说,这个时候正是该收割剩下的农作物时候,有些地区这个时候可能会下起雨来。
只有下雨之后农田里的土壤才能松软起来,以便于农民收割,否则土壤过于硬实就会让稻秧或者小麦等作物根本拔不出来了,这样一来农作物就不能正常收成了。
还有一个农谚就是:“处暑有霜立冬过”,这句话通俗易懂,但是有些人并不信行。
实际上处暑的时候没什么霜,但是到了冬天的时候霜还是会有的,这样一来是不是说明没有任何关系呢?
并不是这样,人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说如果处暑的时候已经出现霜冻,那么到了冬季霜冻就会更甚,因此这句话其实从一定程度上预料着冬季天气会寒冷。
既然说到霜冻了,就要提到一种气候现象,那就是夏末秋初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突如其来的炎热天气,这种天气作为夏季最后一端,在秋天到来之前中断了清爽空气流动,这种天气现象正是所谓的“秋老虎”的表现。
其实“处暑”带有“大暑”的性质,但并不代表并没有大暑之后会出现一个持续很久的炎热天气,所以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还真会体验到这种感受。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很多地区都迎来了越来越频繁而又越发强大的“秋老虎”,所以大家一定要在经历完立夏过后的炎热天气之后,务必保重身体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穿衣风格。
我们既然分析完了现象之后,就不能不说一下这些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农谚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开展作业,另一方面则是这些气候现象还影响着其他许多行业。
要知道古人在没有现代科学进行保护之前可是生活在自然界中,从未经历过秋老虎依旧感受到了寒冷,在炎热和寒冷之间左右为难,在他们来看,那自然是最希望没有出现这样的不稳定天气,当时古人可是家家户户都以田产为生存条件,一旦收成下滑那么家里的粮食只够维持吃饭,因此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的祖先们既希望降温又害怕降温。
我们现在虽然不再像祖先一样和自然直接抗争,但是祖先留下来的智慧还有哦在继承着它们,因此这些智慧仍然可以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比如一些居家习惯,比如规律作息等等。
处暑不仅是一个气候的标志,更是农事安排和生活习惯的重要参考。数据显示,在处暑前后,气温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割至关重要。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处暑前后的平均气温下降幅度可达3-5摄氏度,这一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成熟度和收成质量。
在东北地区,水稻的成熟期通常在处暑前后。这一时期,农民需要注意天气变化,以便及时进行收割。根据统计,处暑前的水稻亩产量往往高于处暑后的,差距可达到20%以上。这是因为在处暑后,雨水增多,土壤湿度加大,水稻的收割难度增加,且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农谚“处暑前后八九天,一场秋雨一层凉”不仅是对气候的总结,更是农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处暑的到来也意味着天气的转变,尤其是“秋老虎”现象的出现。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近年来,秋老虎的出现频率逐渐增高,尤其在南方地区,气温在处暑后的几周内仍会出现反弹,甚至有时比盛夏的温度还要高。这样的气候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衣着和饮食方面。
现代人们在处暑之后,常常会面临着“早晚凉,中午热”的情况,许多人在早晨和晚上需要穿上薄外套,而中午又要换回短袖。这种温差变化提醒我们,适时调整穿着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根据一项针对职场人士的调查,超过60%的人表示因天气变化而感到不适,这无疑说明了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处暑的气候变化还提醒我们注意养生。中医理论中提到,秋季是养肺的好时节,而处暑后的干燥气候容易导致身体缺水、皮肤干燥等问题。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合理的饮食结构至关重要。根据营养学的研究,增加富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如胡萝卜和柑橘类水果,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
处暑的到来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心理调适。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季节性情感障碍在秋冬季节较为常见,适时调整心态、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可以通过运动、阅读、社交等方式来缓解季节变化带来的负面情绪。
处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气,它承载着丰富的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和生活智慧。结合古人的经验和现代的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无论是在农田里的辛勤耕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调整,处暑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然的变化,善用古人的智慧,提升生活质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处暑不仅是一个节气,它更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桥梁。希望大家在这个节气里,能够珍惜自然的馈赠,合理安排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而有意义。你是否也有自己在处暑时节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呢?
还没有对此评论!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