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34.76%、21.23%。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47亿元,增长54.26%;实现利润总额2.96亿元,增长10%。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安徽农垦展出了强大适应力和坚韧生命力,走出了“致力绿色有机、服务美好生活”的发展之路。
聚焦主责主业、加强科技研发、开辟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赛道……站在新的起点上,安徽农垦正不断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增长极,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推动企业乃至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深耕主业
打造食物供给保障的“主力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这些国家战略惠及安徽,也给安徽农垦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安徽农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空间。
机遇如何成优势?需求怎么变动能?
“安徽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中共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作为安徽省属国有企业中唯一以农业为主体的企业集团,也是全省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农业企业,安徽农垦必须主动服务安徽农业发展大局,巩固提升农业竞争优势,在助力安徽打造长三角‘大粮仓’‘大菜园’‘大果园’上展现作为。”安徽农垦总农艺师姚礼发说。
“打造‘大粮仓’是首位的。”安徽农垦种植业部部长徐世园补充说,“丰富农产品供给,是安徽农垦抢抓机遇、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必须以抓好粮食生产为前提。”
走进安徽农垦龙亢农场,映入眼帘的就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站在地头,一眼望不到边。农田里随处可见现代化的排灌系统和小型气象站等设备。通过室内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实时数据监测和精准控制,并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田间管理与作业。
“通过物联网,哪一块地需要用药、施肥,我们都能及时掌握。制定好具体方案后,只需要安排好无人机,设定好路线,就可以完成田间作业。”龙亢农场农艺师刘俭说,“农技措施的落实,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强了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2022年,农场粮食总产量达到3.09万吨、同比增长7.3%,小麦和水稻最高单产分别达到672.95公斤/亩、732.5公斤/亩。农场耕地已全部实现“吨粮田”,其中一半以上实现“吨半粮田”。“要想把地种好,就一定要去龙亢农场看看。”对于龙亢农场的“种地经”,安徽省怀远县梨园村党总支部书记尚元进很是服气。
为了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安徽农垦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工作,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面积35万亩左右,今年实施6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超过近三年改造总和,集团粮食等作物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70万亩以上,粮食年总产量突破35万吨,今年夏粮小麦总产量23.5万吨,平均单产高出全省近100公斤。外销的小麦粉、大米数量在全国垦区位居前列。
“端稳饭碗再添菜”。“大粮仓”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安徽农垦助力建设“大菜园”“大果园”的脚步更加稳健。
砀山果园场公司年产水果近3000万公斤,其中“翡翠”牌砀山酥梨和桃被认定为绿色食品;草湖酒业公司具备年产各类酒5000吨的生产能力,是全国黄酒业首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安徽省主要黄酒出口基地;皖垦茶业集团以亚洲最大的连片标准化茶场为基础,以打造“敬亭绿雪”原产地为重点,持续扩大白茶、黄金芽等高附加值品种的种植面积,聚力打造“江南茶海”。“敬亭绿雪”茶获评安徽省著名商标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标识。推进成立现代食品研究院,依托“黄山大厦”等现有平台,拓展“中央厨房”建设,探索预制菜加工产业新路径。
截至2022年,安徽农垦获批6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50多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
今年10月13日-15日,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在合肥举行。倮倮香软米、砀山酥梨、敬亭绿雪茶、青草湖花雕酒……安徽农垦现场展示的特色农产品,包装精美、种类丰富,吸引了众多市民采购商驻足。现场销售及合同订单销售近1000万元,再一次展现了安徽农垦农产品的市场欢迎度。
从一开始以大宗农产品的初级产品为主,到今天的粮食、水果、茶叶、名酒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活用品“百花齐放”,安徽农垦农产品越来越新、种类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卖得越来越远,逐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联农带农
担当推进乡村振兴的“引领者”
“以前种500亩地,心里就没底,每天提心吊胆。现在即使种一万亩,也没什么压力。”安徽省长丰县杨庙镇大路村党支部书记董永含说,“现在种地不仅投入少,而且抗风险能力强,收成也高,一年就能赚10万多元。”
就在5年前,董永含还在为种地焦心。当时,大路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蔬菜和粮食,但因管理不善,1000多亩麦田只收了40多万斤春小麦,平均亩产只有400斤。“收上来的麦子大概只能卖40多万元。”提到这件事,董永含有些无奈,“这点钱连给村民分土地流转款都不够。”
因没取得预期收益,企业“连夜跑路”,村里的土地撂荒了。“当时农田里都长了草,村民与村干部的关系也紧张了起来。”董永含说,“当时在村子里遇到村民,他们大多就头一扭,装没看见”。
问题摆在了大路村面前,怎么解决?当时安徽农垦正探索将自身的优势辐射到周边乡村,帮着农民种好地,大路村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在杨庙镇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最终由安徽农垦农产品有限公司接手大路村这个“烫手山芋”。
“公司和大路村创新合作模式,以‘绿色、低碳、共享、高效’为方向,采用‘党建引领、村企联合、三方经营、网格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联手打造‘国有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职业农民’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安徽农垦农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翟程介绍,公司负责“资金+技术”,村集体合作社负责“组织+协调”,职业农民负责“管理+生产”,三个主体组合发挥1+1+1>3的优势,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成效。
2021年,大路村半年就实现收入354万元、利润112万元。2022年更是在合肥市率先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千万元,达到1021万元;4个合作村居分红前纯收入共计近300万元,是2021年的3倍。2022年合作地块小麦亩均单产856斤,较未合作前增产240斤。2023年,大路村种植的小麦亩均单产946斤,再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