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害虫发生与危害特点
金针虫是鞘翅目叩甲科幼虫的统称,俗称钢丝虫、芨芨虫,是玉米苗期重要的地下害虫。为害玉米的主要种类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和褐纹金针虫,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沟金针虫北起辽宁,南至长江沿岸,西达陕西、青海,在旱作区的粉沙壤土和粉沙黏壤土地带发生较重;细胸金针虫分布于东北北部至淮河流域及西北等地,以水浇地、潮湿低洼地和黏土地带为害突出;褐纹金针虫主要见于西北和华北地区。
该害虫在旱作田块发生普遍,水浇地也有分布,对玉米的危害集中在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咬食刚播下的萌发种子,啃食胚乳后使种子仅剩空壳无法发芽;为害幼苗时,会蛀食须根、主根及根茎节,导致幼苗枯死,严重时造成田间缺苗断垄。此外,还可钻入茎秆、大粒种子或块茎内取食,影响作物生长并降低品质。
二、害虫典型识别
金针虫的形态特征具有鲜明辨识度,核心识别要点如下:
体形细长或扁平,呈圆筒形,体表坚硬光滑;体色多为金黄或茶褐色,带有金属光泽,“金针虫” 之名由此而来。大小规格一般体长 25~30 毫米,体宽 1.3~2.0 毫米。尾部特征尾节形态因种类不同存在差异,有的分叉,有的呈圆锥形,可作为种类区分的参考依据。
三、生活习性特征
金针虫生活史漫长,且活动规律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具体特点如下:
生活史周期不同种类的生活史差异较大,通常需 2~4 年才能完成一代,各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地下越冬,越冬深度可达 20~85 厘米。活动与温度的关系土壤温度是影响其活动的关键因素。以沟金针虫为例,春季 10 厘米土温升至 10℃左右时开始上升到土壤表层活动为害;土温达 15℃左右时进入危害高峰期;当 10 厘米土温超过 20℃,则下潜至 15 厘米以下的深层土壤栖息越夏;秋季土温回落至适宜范围时,再次上升到土表层活动为害。寄主与为害期吻合性金针虫最喜食小麦和玉米,其春季上升到表土为害的时间,与春玉米播种至幼苗期高度吻合,因此常对玉米苗期造成集中危害。
四、综合防治策略
金针虫的防治可参照蛴螬的综合防控思路,结合其习性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农业防治措施
合理轮作与茬口调整根据不同金针虫种类的生态偏好调整作物茬口,如针对细胸金针虫喜潮湿的特点,避免水浇地连作玉米,可减轻为害。科学施肥农家肥需充分腐熟后施用,防止携带金针虫幼虫或卵进入田间;施用碳酸氢铵等具有挥发性气味的化肥,对金针虫有一定驱避作用。深耕翻土灭虫秋收后进行深翻深耕,将地下越冬的幼虫、成虫翻至地表,使其经风干、冻死、天敌捕食或机械损伤而死亡,降低虫源基数。人工捕捉施用农家肥前筛出其中的幼虫;发现田间缺苗断垄时,在受害植株根部周围挖土捕捉幼虫并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