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米的世界里,玉米苞叶,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玉米皮,常常被人忽视,很多人觉得它没啥用。但实际上,这小小的苞叶可有着大作用,它就像玉米生长的“隐形助手”和产量的“指示器”。
玉米苞叶的重要作用
玉米苞叶虽然看似不起眼,却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占全株光合作用的 7.7%,能够给果穗提供 15%的干物质。这就好比一个默默奉献的小工人,在为玉米的生长努力输送着能量。然而,如果在灌浆期苞叶受到病虫害危害而失绿,那可就麻烦了,可能会导致 15%的减产。这就像工厂里的一个重要零件出了问题,整个生产都会受到影响。
苞叶的长度和紧度也对玉米有着重要影响。果穗苞叶太长,会影响吐丝授粉,容易造成秃尖,就像给玉米的“交流通道”设置了障碍;而苞叶太紧,会使籽粒脱水慢,要是玉米灌浆后期再赶上长时间的阴雨天气,还容易引起穗腐,仿佛给玉米罩上了一层湿漉漉的“被子”,让它容易生病。苞叶短的品种也不好,果穗不能完全被包裹住,尖端籽粒就会成为鸟雀虫子的“美食”,白白遭受糟蹋。
玉米苞叶变色规律与产量的关系
玉米苞叶的变色时间可是有着大学问,它和玉米的产量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玉米授粉后的 15 天到 35 天属于乳熟期。在这个时期,种子的胚基本形成,分化出了胚芽、胚轴和胚根,胚乳从乳状变成糊状,籽粒体积达到最大,干物质直线增长,是粒重增长的重要阶段。授粉后的 35 天到 50 天,玉米进入蜡熟期,苞叶开始变色。此时种子有了正常的胚,胚乳由糊状变成蜡状,干物质继续积累,但灌浆速度减慢,处于缩水阶段,干物质重量占到成熟时粒重的 70%以上。这个时候,保护棒三叶,促进干物质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能更好地促进果穗籽粒生长。授粉后的 50 天到 60 天,玉米进入完熟期。籽粒变硬,干物质增长减慢,含水率下降,呈现出品种固有的外观特征,种子基部出现黑层,马上就可以收获了。
如果苞叶在授粉后十多天、二十天就开始变色,那可不正常。这可能是肥跟不上了,就像孩子营养不良;也可能是茎杆里面空了,或者得了
茎基腐病。所以,苞叶黄得太早可不是好事。而苞叶变色太晚,贪青晚熟同样不是好事,会影响最终的收获。
玉米苞叶虽小,却蕴含着大大的学问。它不仅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其变色时间还能反映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潜力。作为玉米种植户,我们要重视苞叶这个小小的“指示器”,了解它的作用和变色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管理策略。当苞叶按照正常规律变色时,我们就知道玉米在健康成长;而当苞叶变色出现异常时,我们要及时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玉米苞叶的秘密,实现玉米的高产丰收。欢迎关注农技掌中宝,一起学习更多农业小知识,让我们的种植之路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