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遍药的最佳施药时间
1. 核心判断指标:温度与物候
小麦返青期以“心叶生长1-2厘米、50%植株进入返青”为标志,此时日平均气温需稳定在5℃以上。但施药的最佳温度需满足以下条件:
日平均气温≥10℃:低于此温度,药液吸收率下降,防治效果差。
极端天气避开:寒潮前3天或降雨后6小时内不宜施药,避免药效流失或冻害加重。
区域时间参考:
-
黄淮海地区(河南、山东):3月10日-20日。
-
长江流域(湖北、安徽):2月下旬-3月上旬。
-
北方地区(河北北部):3月底前完成。
2. 天气选择的“三看”原则
看墒情:土壤湿度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宜,过湿需晾墒,过干需补水。
看光照:选择连续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施药,药液吸收效率提升30%。
看风向:风速≤3级时作业,避免药液飘移引发周边作物药害。
二、药剂选择与科学搭配
1. 杀菌剂:靶向防治根部病害
返青期是纹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的侵染高峰,需重点喷施茎基部:
纹枯病:戊唑醇(10毫升/亩)或苯醚甲环唑(15毫升/亩),阻断菌丝扩展。
根腐病:噻呋酰胺(20毫升/亩)+恶霉灵(30毫升/亩),灌根效果更佳。
茎基腐病:氟环唑(10克/亩),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
2. 杀虫剂:精准灭杀越冬虫源
蚜虫:吡虫啉(20克/亩)或噻虫嗪(15克/亩),持效期长达20天。
红蜘蛛:阿维菌素(30毫升/亩)或联苯肼酯(20毫升/亩),重点喷施叶片背面。
3. 营养与调节剂:促根壮苗防冻害
叶面肥:磷酸二氢钾(100克/亩)+糖醇锌(30克/亩),增强光合作用,预防小叶病。
调节剂:芸苔素内酯(10毫升/亩),缓解药害,促进弱苗转壮。
经典配方推荐:
经济型:戊唑醇15ml + 吡虫啉20g + 磷酸二氢钾100g,成本约15元/亩。
升级型:噻呋·戊唑醇悬浮剂40ml + 阿维·联苯菊20ml + 氨基酸叶面肥50ml,防效提升40%。
三、施药操作关键要点
1. 配药顺序与稀释技巧
正确流程:先加叶面肥→再溶可湿性粉剂→后加悬浮剂→最后乳油类药剂,每步需充分搅拌。
兑水量:人工喷雾30公斤/亩,无人机飞防1.5升/亩(需添加植物油助剂防蒸发)。
2. 喷施部位
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病害防控)和叶片背面(虫害灭杀),地头、田埂重复喷施。
3. 药害预防与补救措施
混用禁忌:除草剂与杀虫杀菌剂分开使用,间隔至少3天,避免小麦发黄。
药害急救: 轻度黄叶喷施0.3%尿素+1%葡萄糖溶液。重度灼伤灌水冲洗,并喷施芸苔素内酯+海藻酸修复。
四、常见问题解答
1. 施药后下雨需要补喷吗?
6小时内降雨需补喷50%药量;超过6小时则无需补救。
2. 弱苗田如何调整药剂?
减少杀虫剂用量30%,增施腐殖酸水溶肥,提升抗逆性。
3. 盐碱地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甲基二磺隆,改用双氟磺草胺,并配合滴灌腐殖酸钾降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