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城乡网! |
发布时间: | 2021/6/21 10:41:46 | 人气: | 725 |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把文化振兴作为核心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应大力发展“文化+”业态……在刚刚闭幕的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乡村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01、坚持“文化+”多业态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建言,乡村文化振兴应大力发展“文化+”业态,积极引进和培育“文体+旅游”“文体+商贸”“文体+教育”等项目,输出文化活力。坚持创意策划、市场导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产品、文创产品,保护传统技艺。打造特色古镇古村,以文化节会等形式广泛开展社会推广活动,以大型演艺再现历史场景,形成地方特色,带动周边乡镇的产业发展和乡村文化旅游消费。打造高附加值、多功能的业态集群,塑造“文创+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乡村地区三大产业联动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说,作为艺术家,要思考如何把艺术融入乡村振兴的工作之中。参与乡村空间改造和人文景观建设时,相关艺术家和设计师一定要花时间在当地进行文化梳理,要把地方历史文脉等吸收到设计和创作中。一定要在充分尊重当地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建构新的文化空间与新的生活空间。
02、让美丽非遗带动居家就业致富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城镇村庄,联系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新蕾刺绣部主任成新湘建议,加大非遗扶贫力度,鼓励传承人与院校、企业合作,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非遗项目,通过引入设计创新、培训教育等手段,增加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产品创新能力,使非遗产品融入当代、进入市场,推动贫困地区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提升贫困地区非遗传承。
来自云南的田静委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她结合实际提出建言,希望加大对非遗技艺公益培训的政策扶持。
她在家乡成立了一个免费培训建水紫陶制作技艺的公益机构——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在保证传授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该中心几年下来已累计培养了300多名学员,其中不乏来自周边彝族、哈尼族、苗族、瑶族村寨的少数民族同胞。“过去,我们本地人外出都是打零工,现在学员学成出师,一年能收入4万多元,如果自主创业的话,一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田静认为,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培训年轻人,既能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又能让年轻人在家乡就可以谋生计。她建议国家支持有条件的非遗手工技艺地区,由非遗传承人成立非营利公益技能培训机构;政府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让传承人更有荣誉感、更加自信,带动农村变美、村民致富。
03、焕发乡村旅游的文化魅力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技学院副院长陆銮眉认为,近年来各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潜能和优势并没有全部挖掘出来。建议加大文化内涵挖掘,强化农事节庆活动和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元素,培育特色;打造休闲旅游精品,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衍生产品,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说,文旅融合盘活的是整个产业链。文化遗产的开发必将丰富旅游内涵,使旅游业得以壮大,同时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偏远乡村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之后,不仅能够振兴乡村经济,也会吸引离乡务工的村民返乡,从而使留守问题得到缓解。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还很长,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德宏州政协副主席杨艳表示,乡村旅游是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一个很好途径。近年来,德宏州积极推行“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委会石梯村村民通过发展观鸟旅游过上了好日子。通过护林、喂鸟、为摄影师做向导等方式,村民收入大幅提升。旅游旺季时,一些村民给游客做向导,每天收入达数千元。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依托阿昌刀技艺等民族特色吸引游客,积极建设乡村旅游环线自行车赛道,通过运动项目带动乡村旅游升级。乡村文化旅游是精准扶贫的一个很好的支点。
还没有对此评论!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