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万顷粮油。山上,万亩银花。同一片天空,别样风景。在这800多米海拔差中,秀山县清溪场镇平阳村人展开了一场“山上-下山-上山”的生存迁徙。在这场迁徙背后,是一部一方水土改变一方贫富的激扬传奇。
穷途变通途 致富人下山
站在清溪场镇狮子山观景台俯瞰,万亩水田纵横交错,碧绿的嫩芽、透明的水、深黑的土拼凑出一块偌大的织锦,镌刻出“鱼米之乡”的富饶和美丽。这是秀山县的国家农综开发武陵山示范区,既是粮油基地,又是农旅、文旅融合田园综合体。
沿着整洁如新的水泥路,盘山而上抵达平阳村,万亩银花正在平阳盖上迎风招展。在当地,银花被视为“致富花”,以亩产价值3000元计算,这匹山将出产3000多万元致富产品。
山上、山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各有千秋。但曾经,山上人望着山下,那是遥不可及的富庶之地。
“有女不嫁平阳村。”过去,平阳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高路远,极度缺水,洗脸水得留着洗脚、喂猪,人们素来种植玉米、洋芋和红苕,生活十分艰辛。每逢村里男子到适婚年龄,找媳妇成了大难题。
大山,成了贫穷的“病灶”。如何对症下药、治标治本,变穷山为富山?
“当时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其他地方学习,看平阳村能否种植银花。”2005年,平阳村支部书记杨通华将目光聚焦在银花产业。
事实上,秀山种植银花历史悠久,是全国银花产花大县。早在2001年,秀山第二次大规模种植银花,推进秀山银花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不少乡镇的银花产业已初具规模。
学习归来后,杨通华成功发动6户村民,种植了120亩银花。银花药食同源、种植适应性强,头年种植,第二年开花,属于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种植产业。看到这6户村民的收入,村民的讨论炸开了锅。
“洋芋卖不出去,红苕用来喂猪,玉米7毛钱一斤,可银花卖价5元一斤。”村民们算了笔账——种植银花就是种植发财树!
2006年,平阳村发展了30多户村民,渐渐地,全村所有在家的168户村民全部种植了银花。银花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20亩,发展为如今的10500亩银花示范种植基地。每年6月-7月,银花成熟季节,县内外几十个中药材采购商直接到村里“圈地”,村民的荷包也渐渐鼓起来。
“发了财,都往山下搬迁,修新房,娶媳妇。”杨通华说,平阳村的村民靠着银花致富增收后,纷纷搬离山上。十几年来,村里四分之一的住户,将近1800名村民搬到了山下,至今仍然“坚守”在村里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危难之际 政府“钱”行
在中医药界内,山银花和金银花之争曾闹得沸沸扬扬。
虽然品种不同,但金银花和山银花性味归经与主治功能一模一样,在过去的用药中并未区分。但2005年和2010年,《中国药典》修改词条,将金银花与山银花分列。2011年,有谣言直指山银花药性不仅不降火,反而引发上火,一度让山银花的价格暴跌,重庆、湖南、贵州等山银花主产区受到了极大影响。
偏安一隅的平阳村同样被这场风波裹挟。
“前几年银花鲜花最高卖到9元一斤,但在2011年-2013年间,每斤鲜花只能卖到3.5元左右。”建卡贫困户谢勇告诉记者,山银花和金银花之争让平阳银花产业跌入历史最低谷。
时值2014年,银花市场依旧水深火热,谢勇却开始种植起银花。由于两个孩子上学,父母年迈,一家之主谢勇只好放弃外出务工回到村里,一边寻求发展,一边照顾家庭。
市场遇冷,谢勇为何敢“我行我素”,贸然种植银花?
“种什么都比种玉米强。”谢勇道出了他的真实想法。况且秀山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定期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年危难之际,秀山县县委、县政府用“政策”为产业发展护航,对银花加工厂每斤干花补贴1元,确保当年产新的银花应收尽收,做到花农“不亏”,这也增添了他发展银花的信心。
据秀山县中药材产业中心基地建设科科长杨美森介绍,为了做强做大银花产业,秀山近几年对银花种苗、初加工设备、基地建设、品牌打造、贷款贴息等重点环节给予补贴5000余万元,极大提高了农户种植银花的积极性。从2019年开始,还创造性开展了银花收益保险,为稳定花农收益吃下“定心丸”。
经济市场波谲云诡,守得云开终将见月明。最终,南方山银花被证明跟金银花的药理相通、药性相同,可以通用。
“堪称八年抗战!”杨美森感慨,银花市场从2011年开始下滑,直至2018年才出现价格回暖。“没有任何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经济作物有涨有跌,农业产业贵在坚守。”市场教会了农业人学会坚守。
“逢贵莫赶,逢贱莫懒”。在平阳当地,这句话广为流传。意思是,种植产业看天、看地、看时机,当银花价高的时候,莫要心急,当银花价格跌时,也千万不能懈怠。
2017年,平阳村银花产量达58万斤,产值243万元。2018年,银花行情上涨,全村产银花65万斤,总收入近600万元,带动建卡贫困户24户,增收74万元,户均增收3万余元。谢勇的荷包也逐渐鼓起来,靠着银花每年收入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