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人才在田间。
乡村振兴背景下,搞研究不只在实验室,田间地头也大有学问。
近期,几个西南大学的研究生在永川黄瓜山驻扎下来,他们既能接地气和农户讨论种植技术,又能在一颗黄瓜山梨上深入研究,挖掘出更大的价值。
如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来到永川,看永川通过“引、育、用、留”的人才妙招,招揽人才聚人“财”。
“引”来专家
研究生和果农碰撞火花
“村里来了几个研究生,就住在科技小院。”这样的“新鲜事儿”在永川黄瓜山的梨农眼中早已习以为常。
即使面对专家研究的目光,自家种的梨也是拿得出手的骄傲,“城里来的专家,要让我改良种植方法,那还得说出个让我心服口服的所以然来。”
这份骄傲并非没有根据,黄瓜山梨是永川唯一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的双地标果品,年产量超6万吨。
小小的永川梨吸引着各路专家学者的关注。2022年5月,农业农村部西南山地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还与永川区农业农村委签署合作协议,启动永川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项目。教育部国家级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陈新平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王沛副教授、杨宇衡副教授联合担任项目负责人。
根据协议,校地双方将以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黄瓜山梨”为切入点,共创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永川模式”,深度挖掘“黄瓜山梨”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升级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2月2日,针对梨树春季的复剪、病虫害防治、花前施肥等管理工作,西南大学的专家团来到永川黄瓜山指导工作。
“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已经梳理出了一些种植方面的改良方向。”杨宇衡教授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这个项目在模式上有很大的优势,派驻长期在当地驻扎的研究生,能很好地成为当地和院校之间的纽带,一方面解决了专家们分身乏术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在前方了解收集信息,后方院校师资充当“智囊团”解决难题的模式,也能更好地融合各领域的专家力量,投入到当地的种植技术改革建设中。
这些来自西南大学的研究生,他们驻扎在当地,和黄瓜山的村民同吃同住,一边陪着果农“爬坡上坎”解决种植问题,一边背靠大学“登高望远”挖掘更绿色低碳的黄瓜山梨发展模式,为黄瓜山梨的迭代升级带来新的活力和火花。
“育”出能手
农村娃变身农机专家
外来专家顶呱呱,本地人才也很牛。
出生于永川区青峰镇的周元贵,从小看到的是山多坡多,以及种庄稼肩挑背驮的辛酸,他的梦想是驾驶一支“金戈铁马”在田野里驰骋。
梦想照进现实。春耕将至,周元贵正带领农机合作社忙着为村民们做春耕备耕服务。“农机手全部派出去了,到青峰、永荣、朱沱,不只是周边的重庆的,远的还有遂宁等地。”
如何从一名“庄稼汉”变身为“职业农民”,周元贵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自学蜕变,而随着操作技巧和农机维修技术的不断积累,周元贵对技能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获得紧跟时代的培育。
让周元贵欣喜不已的是,根据新型职业农民不同特点和实际需求,永川区统筹农业院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等资源,通过“专业机构+社会资源+市场主体”的培训方式,为他们这帮新型职业农民“充电”。
据悉,2022年,永川累计开展乡土人才培训1万余人次,建成农业技术实训基地5个,举办农机社会化服务、电子商务、农业技术推广等培训50余期,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9000余人。举办农村建设技能大赛、农机耕作大赛、民间厨艺大赛、采茶制茶大赛等各类赛事30余期,有效激发民间乡土人才“比学赶超”内生动力。
另外,永川依托重庆文理学院,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联合川渝16所高校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学院联盟”,并初步搭建了“一地两院一联盟”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以培育乡村人才、发挥专家优势为核心,整合人才培养、资政研究、成果转化、校地合作四大功能,全面服务五大振兴。
现在,周元贵的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具100余台套,社会化服务涉及育秧、机插、机耕、机防、机收等领域,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3万余亩次,涉及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
从接触第一台微耕机到成为有100余台农机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作为重庆园桂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高级农民技师,周元贵始终奔跑在农业机械化的大道上,为永川的乡村振兴事业助力。
“留”下人才
打造乡村振兴硬核队伍
人才引进来,产业兴起来,群众富起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永恒话题。
在永川,人才的佳话不只有黄瓜山梨和西南大学结缘、周元贵的学习蜕变。
土生土长的“90后”蔡明静,放弃大城市高薪稳定的工作,返乡跟着父亲一起从事农业创业。她建立了教奎生态休闲早熟梨科技园,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种植果树,带动了周边农户150余户,带动农户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
“茶二代”田耀,子承父业,回老家永荣镇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在学得父亲传统种植和加工绿茶工艺的基础上,提出制茶新理念,还善于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型渠道,向外推广永川秀芽。
30岁出头的新型农民企业主陈邦琼,带着打工学到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回永川建立食用菌公司。如今她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起食用菌产业。公司成为重庆市食用菌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永川区级食用菌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孵化基地、重庆市巾帼家庭农场示范点。
1月11日,首届永川“人才日”活动开幕。作为永川重点打造的人才名片,首届“人才日”以“逐浪奔永·情暖才心”为主题,通过十大主题活动,大力推介永川的人才政策、产业平台。
开幕式现场,永川区2023年人才云端招聘会正式启动,面向全国人才发出邀请,汇聚起永川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现场还发布了2023年永川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该目录共收录了55个急需紧缺岗位,涵盖汽车摩托车生产、智能装备、数字文创等产业领域。
一场活动,证明永川“引才、爱才、敬才、惜才”的诚心和力度,也为人才们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平台,让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城市形象有了新的注脚。
聚沙成塔,涓滴成河。随着一个个专家学者们被吸引留下,一个个新农人在培育和孵化中崛起,形成一个个“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乡农村”的热点效应。
引来“活水”厚植“沃土”,汇聚永川乡村振兴力量中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