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岁的刘绍军,是重庆开州区三汇口乡白杨村的建卡贫困户。近两年,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他和妻子规模饲养土鸡,不等不靠踏上了脱贫路。
动员饲养土鸡
近日,笔者沿着蜿蜒盘旋的山村公路,赶往刘绍军的家,还没走到院坝,就听见“轰隆隆”的机器声。
原来,刘绍军正在粉碎玉米粒。他将玉米粒打成粉末,再添加红薯粉和酒糟,混合在一起,就成了土鸡的“大餐”。
此前,刘绍军因为患有疾病,加上两个孩子上学,经济负担重,成了贫困户。
“你们家缺乏壮劳力,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眼下发展土鸡养殖业效益不错,你们觉得怎么样?”2014年,扶贫干部根据他家情况提出了建议,动员他规模饲养土鸡。
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刘绍军夫妻行动起来。搭建鸡舍、圈地设网、采购粉碎机,夫妻俩第一批采购了100多只小鸡。经过两年的发展,目前年出栏土鸡已经达到400多只。
“如今,大女儿已经参加工作,下一步,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再发展小鸡繁殖等业务。”刘绍军对脱贫信心满满。
努力学习技术
“养殖土鸡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干燥的地方为宜,同时要取水方便、交通便捷,林下散养的话,以树冠较小、果树稀疏的地方为宜。切忌沿江沿河密布鸡场,场与场的间距不少于200米,要利用山区自然屏障的优势,提倡一个山包一个场。”刘绍军说。
为让贫困户搞好养殖产业,开州区委、区政府多次组织技能培训,提高养殖户养殖技能。当地畜牧兽医站、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还对刘绍军进行了一对一的养殖技术指导。
刘绍军很爱学习,总是积极参加每一次培训。他还专门购买了《优质土鸡养殖技术》等书籍自学,积累了丰富的土鸡养殖经验。
“以前缺技术,多亏参加了这些培训,使我掌握了饲养、防疫等技术。今后,我还要不断地学习,争取学到更多先进、科学的饲养技术。”刘绍军说。
据了解,刘绍军的土鸡采取散放饲养方式,每天早晚集中喂食,平时再喂养一些青草、萝卜藤、土豆藤等。
不等不靠脱贫
除了饲养技术外,销售也是刘绍军必须攻克的难题。
为了打开销路,他每天早上6点多钟出门,骑着摩托车到周边乡镇轮流赶场,售卖土鸡。慢慢地,他有了自己的客源,固定让他送货。接着,开始有人直接跑到他家中购买。
自从养殖土鸡后,妻子秦兴中觉得以前忧心忡忡的丈夫变了,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无论严寒酷暑,他总是早早起床忙销售,风雨无阻。”
“我们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感到很光荣,也活得更有尊严!”刘绍军说,不跑销售的时候,他会和妻子一起喂鸡,每天的生活既忙碌又充实。 文/图 重庆日报农村版通讯员 向萍